在C++17中的部分新特性

C++17已经发布了有一些时候,并且很多的编译器已经完成了对C++17的支持,那对于C++17中的新特性,我也好奇的玩了一些,其中的几个新特性特别吸引我的注意。

1 if-init

if ( init-statement condition ) init-statement 可以是:

  • 表达式语句(可以是空语句,仅;
  • 声明语句

if-init 这个 feature 尝试着让我们的代码更可读和干净,并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控制对象的生命周期。在从前的 if 语句中,我们经常会做类似的事情:

c++

void foo(int a) {
    auto iter = a_map.find(a);
    if (iter != a_map.end()) {
        // do_something
    } else {
        // do_something_else
    }
    // do_something_next
}

这个叫做iter的变量其实我们除了用于这个if判断和语句块中的操作之外,我们可能再也不会用到它。它的生命周期其实无形的被延长到了整个函数的结束。就像我们在for语句中做的一样,我们为什么不把这个对象的生命周期限定在一个if语句块中呢?所以就有了 if-init 这个 feature。

c++

void foo(int a) {
    if (auto iter = a_map.find(a); iter != a_map.end()) {
        // do_something
    } else {
        // do_something_else
    }
    // do_something_next
}

这里的写法就像在for语句中的那样自然,我们在一个if中初始化一个对象,并且使用它,当离开if语句的时候,这个对象就被销毁了。 一些更多的用法:

c++

// with temporary read buffer
if (char buf[64]; std::fgets(buf, 64, stdin)) { m[0] += buf; }

// with lock
if (std::lock_guard<std::mutex> lock(mx); shared_flag) { unsafe_ping(); shared_flag = false; }

// with temporary input param
if (int s; int count = ReadBytesWithSignal(&s)) { publish(count); raise(s); }

2 structured-bingds

attr(optional) cv-auto ref-operator(optional) [ indentifier-list ] = expression ; attr(optional) cv-auto ref-operator(optional) [ indentifier-list ] { expression }; attr(optional) cv-auto ref-operator(optional) [ indentifier-list ] ( expression ); 这里在绑定时候的基本规则是:(这里用 Expression 来表示 expression 表达式的类型)

  1. 如果 Expression 是数组类型,则一次绑定到数组元素
  2. 如果 Expression 是非联合体类型,且std::tuple_size<Expression>是完整类型,则使用类tuple绑定
  3. 如果 Expression 是非联合体类型,且std::tuple_size<Expression>不是完整类型,则以此绑定到类的公开数据成员

每个 indentifier-list 中的标识符绑定到数组的每一个元素,标识符数量必须和数组大小一致。

c++

int a[2] = {1,2};
 
auto [x,y] = a;
auto& [xr, yr] = a;

std::tuple_size<Expression>::value必须是一个合法的编译时期常量,并且标识符的数量和std::tuple_size<Expression>::value的值相等。 在 ref-operator&或者&&时: 对于每一个标识符,若其对应的初始化表达式是左值,则为左值引用;若为右值则为右值引用。 每个标识符对应的初始化表达式使用如下规则:

  • expression.get<i>(),表达式包含了一个如此的声明
  • get<i>(expression),仅按照 ADL1 规则查找对应的声明(在这种使用中,如果 expression 对象是一个左值,那么传入的参数也为左值;如果 expression 对象是一个右值,那么传入的对象也为右值)

c++

float x{};
char  y{};
int   z{};
 
const auto& [a,b,c] = std::tuple<float&,char&&,int>(x,std::move(y),z);

每个 Expression 的非静态公开成员变量都会被依次绑定,并且标识符个数要和非静态公开成员变量个数相等。 所以的非静态公开成员都应该是无歧义的,且不能有任何的匿名联合体成员。 标识符最后的类型的 CV限定符会合并其类成员变量的类型中的CV限定符和声明中的的CV限定符。

c++

struct S {
    int x1 : 2;
    volatile double y1;
};
S f();
 
const auto [x, y] = f();

structured-binding 带给我们在书写上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更大的心智负担,它让我们不仅要关注一个变量的类型,我们还要关注它所指向的对象的类型。因为在这里创建的不是一个引用,也不是对象的拷贝,而是一个既存对象的别名。 比如下面这个例子:

c++

BarBar foo(Bar bar) {
    // do_something
    return bar.bar;
}

如果我们如此明显的书写的话,我们都知道,返回一个 sub-object 是不能触发 RVO2 的。那么我们如果用了结构化绑定的方式之后呢?

c++

BarBar foo(Bar bar) {
    auto [..., b, ...] = bar;
    // do_something
    return b;
}

很遗憾的是,这里依旧不能触发 RVO 的,因为这里的b是一个对象的别名,既不是引用也不是什么别的,它依旧会被认为是一个 sub-object。

3 if-init with structured-bindings

将 if-init 和 structured-bindings 可以帮助我们在很多地方缩减我们的代码:

c++

if (auto [iter, inserted] = m.insert({"foo", "bar"}); inserted) {
    // do_something
} else {
    // do_other_things
}

4 if-constexpr

if-constexpr 可以帮助我们简化原本很多需要用 SFINAE 来实现的代码,用来模板中使用哪一部分的实现。

c++

#include <type_traits>

template<typename T>
auto get_value_impl(T t, std::false_type) {
    return t;
}
template<typename T>
auto get_value_impl(T t, std::true_type) {
    return *t;
}
template<typename T>
auto get_value(T t) {
    return get_value_impl(t, std::is_pointer<T>());
}

c++

template <typename T>
auto get_value(T t) {
    if constexpr (std::is_pointer_v<T>)
        return *t;
    else
        return t; 
}

c++

template<int  N>
constexpr int fibonacci() {return fibonacci<N-1>() + fibonacci<N-2>(); }
template<>
constexpr int fibonacci<1>() { return 1; }
template<>
constexpr int fibonacci<0>() { return 0; }

c++

template<int N>
constexpr int fibonacci()
{
    if constexpr (N>=2)
        return fibonacci<N-1>() + fibonacci<N-2>();
    else
        return N;
}

if-constexpr 的出现我感觉不是为了解决什么特别的问题,而是为了简化我们的代码,让我们在写的时候可以更自然,更符合直觉。

5 fold expression

( pack op … ) ( … op pack ) ( pack op op init ) ( init op op pack ) 上面四个分别对应了一元右折叠、一元左折叠、二元右折叠、二元左折叠。

上面的四种折叠,分别会被展开成:

text

\text{一元右折叠:} E_1 \  \text{op}\ (\dots\ \text{op}\ (E_{N-1}\ \text{op}\ E_N))\\
\text{一元左折叠:} ((E_1\ \text{op}\ E_2)\ \text{op}\ \dots)\ \text{op}\ E_N)\\
\text{二元右折叠:} E_1 \  \text{op}\ (\dots\ \text{op}\ (E_{N-1}\ \text{op}\ (E_N\ \text{op}\ I)))\\
\text{二元左折叠:} (((I\ \text{op}\ E_1)\ \text{op}\ E_2)\ \text{op}\ \dots)\ \text{op}\ E_N)

在使用二元折叠的时候,注意两个运算符必须是一样的,并且 init 如果是一个表达式的话,优先级必须低于 op,如果一定要高于的话,可以用括号括起来。

端序交换:

c++

template<class T, std::size_t... N>
constexpr T bswap_impl(T i, std::index_sequence<N...>) {
  return (((i >> N*CHAR_BIT & std::uint8_t(-1)) << (sizeof(T)-1-N)*CHAR_BIT) | ...);
}
template<class T, class U = std::make_unsigned_t<T>>
constexpr U bswap(T i) {
  return bswap_impl<U>(i, std::make_index_sequence<sizeof(T)>{});
}

折叠表达式是在参数包的展开上面的又一次进步和改进,弥补了原本的参数包展开不易计算的问题。

6 noexcept

noexcept 成为了类型系统的一部分,这也是C++17对以前代码的唯一影响,可能会导致以前的代码不能通过编译。 void f();void f() noexcept; 不再被认为是同一个类型,所以可能要为从前的实现提供额外的模板,或者提供额外的重载,再或者可以在模板中使用C++17中的新特性指定模板类型推导(template type deduction guide)。

7 template type deduction

为了实例化一个类模板,我们必须清楚的知道每个模板的类型,并且显示的写出他们,但是很多时候这是不必要的。

这个新特性看起来似乎并没有那么吸引我:在类成员定义的时候,我没法使用到这个特性,可是这是我使用模板类最多的地方;在其他的很多地方,我似乎又可以使用auto来替代写出一个变量的类型来。


References:

  1. http://en.cppreference.com/w/cpp/language/if
  2. http://en.cppreference.com/w/cpp/language/structured_binding
  3. http://www.open-std.org/jtc1/sc22/wg21/docs/papers/2015/p0144r0.pdf

  1. ADL: Argument-dependent lookup ↩︎

  2. RVO: Return Value Optimization ↩︎

Related Content